
貧困村民鄧學芳閑暇時就來大唐荔園務工,每個月有好幾百塊錢的收入
人民網重慶12月16日電 年輕人不愿意回來,年紀大的沒什么勞動力,地沒人種了,路也沒人走了......有段時間,萬州區武陵鎮下中村成了一個被人遺忘的“荒村”。而如今再走進村子,一棟棟農民新居拔地而起,寬闊的村道修到了每家每戶,田間地頭又種上了經濟作物。下中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這樣的巨變,得益于產業的引進。2013年,本土居民楊太元返鄉創業,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1500畝,開始以漢唐文化為基礎,傾力打造大唐荔園,擬建設桂圓、荔枝,枇杷、蜜柚四個果樹精品園和精品鄉村觀光旅游地。
“1500畝土地,光是流轉費用每年都是60多萬元?!睏钐榻B,土地流轉涉及的大多數都是該村的貧困戶,共55戶137人。目前,有50余名貧困村民長期在園內務工,每人每天的收入有40-60元,僅務工這一項,就可年增收1萬元以上。
今年45歲的鄧學芳正是其中受益者之一。此前,他們兩夫妻一直在家務農,收入微薄,大女兒讀大學,每年還需靠貸款支撐。2014年,她開始在大唐荔園務工,每月有七八百塊的收入。在幫扶對象的介紹下,丈夫也外出在周邊區縣打工,加上每年土地流轉的1000多元錢,他們于2015年成功脫貧摘帽。
“我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,積極引導貧困戶到產業園務工,并組織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等方式,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?!比f州區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程猛介紹,作為下中村的幫扶單位,該局以產業扶貧為抓手,先后為下中村引進2家特色農業企業。通過產業的帶動,下中村建卡貧困戶109戶271人已全部實現脫貧。
武陵鎮黨委書記劉厚榮表示,通過引進農業企業,穩步發展桂圓、蜜柚、中藥材、花卉等特色產業,武陵鎮建立起“一村一品”產業格局,推動了貧困村產業經濟發展。今年,武陵鎮人均年收入達到12580元,轄區內的5個貧困村也全部實現脫貧摘帽。(王嫚 俞剛)
